- ·郭繼民:“本來無一物”乃流傳訛誤
- ·韓松:保護宗教遺產首先是把握宗教主體性
- ·黃夏年:佛教有外交功能 應得到充分運用
- ·樓宇烈:大乘佛教的慈悲精神和智慧解脫
- ·楊曾文:北宋佛舍利的崇奉推動了中印交流
- ·劉元春:佛教教育的社會意義與未來
- ·楊曾文:黃梅與中國禪宗的發展
- ·王孺童:當代世界佛教的中心在中國
- ·李向平:構建佛教社會從建構佛教公共形象開始
- ·李小榮:水陸法會源流略說
- ·王大偉、羅玉文:千歲寶掌和尚行化考
- ·梁世和:禪與宗教共同體的構建
- ·劉奉禎:南北二宗之分化及其禪法修行的本源性追溯
- ·馮煥珍:從《楞伽經》印心到《金剛經》印心
- ·王賜川:凈覺與《楞伽師資記》
- ·黃崑威:試析六祖惠能的人生佛教思想
- ·劉順超:曹溪能大師碑發現及其相關問題
- ·王榮益:試論無著《金剛經論》對《壇經》思想之影響
- ·劉鹿鳴:六祖慧能禪法之特質及其兩個開展層面
- ·譚世寶:從“獦獠”的音義形論惠能成佛的偉大革命意義
- ·昌蓮:略論慧能金剛般若思想中的新擊節
- ·;郏涸囌摶勰芘c神秀禪法的異同
- ·郭延成:敦煌本《壇經》“無住為本”思想之論釋
- ·明堯:修行過程中關于“自性”的種種“見刺”
- ·孫國柱:凈慧老和尚“生活禪”現代觀研究